中國是世界上彩陶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距今1萬年左右就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距今8000年前后分成東西兩個藝術傳統,距今6000年以后彼此交融,蔚然大觀,形成以彩陶為代表的最早的“早期中國文化圈,距今5000多年以后開始與中亞地區交流,出現絲綢之路前的“彩陶之路”。彩陶之路不僅是中西方文化在彩陶方面的交流,還包括順此通道在金屬器、農作物、家畜、宗教、藝術、思想等諸多方面的交流。*文章節選自《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常識(初編)》(姜萌主編三聯書店2022-6)“第六講多元一體——中國史前彩陶的起源、發展與交流”,作者韓建業。
彩陶之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從大約公元前3500年進入銅石并用時代開始,早期中國文化加速分化,在中東部地區彩陶漸趨衰落的同時,西部甘青地區彩陶卻反而愈加輝煌起來,并與中亞等地開始了以彩陶為代表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史前的“彩陶之路”,拉開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
這里還得說明一下。說中東部地區彩陶衰落,并不是說彩陶就突然不見了,只是不如以前發達,并且還大體沿著之前的彩陶脈絡往前發展,直至消亡。實際上,這個時期有些文化的彩陶還是很有可圈可點之處的。比如,仰韶文化海生不浪類型的復彩彩陶之絢爛,秦王寨類型多色彩陶之綺麗,紅山文化黑彩之莊嚴,屈家嶺文化“暈染”彩陶之自然,都令人印象深刻。至于西部彩陶,最著名的就是甘青等地的馬家窯文化彩陶,至青銅時代以后在當地演變為辛店文化、卡約文化等彩陶,其中辛店文化彩陶上的動物紋、羊角紋等,頗具畜牧文化特色。不過,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重點,我們還是放在馬家窯文化及其“彩陶之路”方面。

圖片馬家窯文化遺址
20世紀20年代,安特生提出中國彩陶文化西來說,放在當時的考古學水平和歷史環境下去看,是很容易理解的。上面說過,中國河南仰韶文化發現的彩陶,和土庫曼斯坦安諾和烏克蘭特里波列遺址出土的彩陶很像,按照安特生的說法,就是“實令吾人不能不起出于一源之感想”。但他緊接著又說“兩地藝術彼此流傳,未可知也”。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現代測年技術,不清楚中西方彩陶誰早誰晚,所以也就無法判斷誰影響誰。但后來他還是提出了“中國彩陶西來說”或“仰韶文化西來說”,這大概是受到長期以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致。中國文化西來說從17世紀就開始流行,很多人提出過中國文化來自埃及、巴比倫等地方。這些人可能覺得,如此偉大的中國文明,怎么可能獨立起源?怎么可能與西方沒有關系?這顯然是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模式。安特生通過對仰韶遺址的發掘,提出仰韶文化是“中華遠古之文化”,為中國文化的起源找到了本土基礎,但緊接著提出西來說,讓很多國人失望。順便提一下,直至現在,彩陶文化西來說或中國文化西來說在一些人心目中還是很有分量的,這當中既有蘇聯學者瓦西里耶夫,也有不少中國人,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就是缺乏考古學的基本素養。
安特生的中國彩陶文化西來說提出后,很多中國考古學家不以為然。比如李濟先生就一直懷疑這樣一條從西而東的“彩陶之路”的存在。裴文中先生早在1942年就指出新疆彩陶較黃河流域彩陶晚,同樣懷疑“彩陶文化西來說”,但卻提出存在史前時期“絲綢之路”的觀點。1965年,蘇秉琦先生明確指出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包含彩陶的文化在甘肅境內的移動方向是自東向西而非相反。1978年,嚴文明先生發表《甘肅彩陶的源流》一文,理清了甘肅彩陶文化的起源、發展和流變,清楚地展現了彩陶文化自東向西漸次拓展的生動圖景,澄清了仰韶文化西來說的謬誤。1982年,陳戈先生指出新疆彩陶東多西少、東早西晚的現象,顯見彩陶流播主導方向是“西去”而非“西來”。這就是說,彩陶文化西來說基本上是不成立的,中國彩陶文化有自己的基礎?,F在我們知道,中國彩陶最早發源于萬年以前,比西方陶器出現的年代都早。

圖片安特生(JohanGunnarAndersson,1874-1960)
當然,這并非說中西方彩陶文化之間不存在交流的可能性。2005年,根據彩陶文化從陜甘地區向河西走廊、新疆乃至中亞等地傳播的現象,我曾提出過史前“彩陶之路”的概念。后來,我不但系統論述了彩陶通過“北道”向新疆、中亞的傳播,還討論了彩陶文化通過青藏高原“南道”向克什米爾地區的滲透,并劃分出彩陶“東風西漸”的幾個階段。劉學堂先生也有過類似討論。近年來,我發現中亞南部彩陶文化可能更早就對中國甘青等地產生影響,真正意義上的彩陶之路自然應包括彩陶的“西風東漸”在內。當然,彩陶之路不僅是中西方文化在彩陶方面的交流,還包括順此通道在金屬器、農作物、家畜、宗教、藝術、思想等諸多方面的交流。
我把“彩陶之路”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大約公元前3500—前3000年的銅石并用時代,這個時候陜甘地區的彩陶向西擴展到青海和河西走廊東部,同時,中亞南部彩陶可能已經影響到甘青地區。
大約公元前3500年以前,廟底溝式的花瓣紋彩陶已經從中原和關中地區,擴展至甘肅大部和青海東部,公元前3500年以后,仰韶文化明顯開始分化,甘肅地區的仰韶文化終于分化變異,形成最早的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仍和廟底溝類型一樣流行黑彩,圖案元素仍為圓點、勾葉、三角紋,但線條繁復流暢,形成新的風格。

圖片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彩陶(上楊村遺址出土)
曾在青海最東部的民和縣陽洼坡遺址,出土過類似廟底溝類型的花瓣紋彩陶,只是花瓣中有多個線條,應該到了廟底溝時代的末期,也就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與其同出的,還有一件大菱形圖案內部裝飾鋸齒紋的彩陶盆,這樣的奇特彩陶以前在中國沒有見過,卻在中亞南部同時期的納馬茲加二、三期文化當中非常流行。我推測青海的類似彩陶的創意,應當源自中亞南部??梢宰鳛榕宰C的,是這一時期在甘肅天水的師趙村、傅家門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綿羊、黃牛,而研究證明這兩種家畜的發源地是在西亞。

圖片仰韶文化和納馬茲加二至四期文化彩陶比較
馬家窯文化可能部分與最早的羌人有關。“羌”字上頭就是“羊”,可見西部牧羊人就是羌人的基本形象,當然現在知道羌人主要還是以種植小米為生的。“羌”從羊,而羊來自西方,說明羌人文化本身就具有濃厚的中西文化交流特色,也暗示羌人在此后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必將扮演獨一無二的重要角色。
所以說,這個時期是彩陶之路的第一階段,標志著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開端。
第二階段,是大約公元前3000—前2500年期間,在中亞南部已經進入青銅時代早期,在中國新疆和甘青地區仍屬于銅石并用時代。這個時候,甘青彩陶文化向西擴展至河西走廊西部,西南向滲透到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進而遠距離影響到克什米爾地區。
大約公元前3000年以后,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發展成了馬家窯類型。在馬家窯類型的彩陶上,還依稀有著廟底溝彩陶的底子,如螺旋形主題,圓點、勾葉、三角紋元素,但線條更為繁復、流暢,熱烈流動,彌漫在整個器物上,弧線自然天成,橫線平直蒼勁,而有些線條末端鋒芒畢露,跨越數千年,仍能感到作者揮毫繪彩時的淋漓酣暢。馬家窯類型的彩陶,達到中國史前彩陶藝術的巔峰!

圖片左: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甕(三坪遺址出土)右: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尖底瓶(呂家坪遺址出土)

圖片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盆(水地陳家遺址出土)
馬家窯類型不僅彩陶精美,而且極富開拓精神,其向西南和西北方向傳播影響的程度之大、距離之遠,在中國史前文化中罕有其匹。
馬家窯類型彩陶從甘肅南部拓展至四川西北部的茂縣、汶川一帶,見于營盤山、姜維城等遺址。有人甚至認為四川西北部的這類彩陶就是從甘肅直接貿易而來。但看營盤山等的彩陶,線條遲滯,有甘肅彩陶之形而失其魂,當為本地制造無疑。馬家窯類型的影響還沿著青藏高原東緣的“藏彝走廊”一路南下,到達云南西部地區,不過已經不見彩陶了!
比這條線路更靠西,馬家窯類型的彩陶到了青海的共和盆地和西藏的昌都地區。共和盆地同德縣的宗日墓地,出土了兩類風格迥異的彩陶。一類和甘肅的幾乎一模一樣,應該是甘肅來的工匠制造;另一類比較難看和“另類”,折線紋歪歪扭扭,所謂“變體鳥紋”更像個變形的大腳丫子,顏色也偏紫褐色。估計是“馬家窯人”從甘肅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當地早已有不會制造陶器的人群生活,他們彼此融合,既制作馬家窯式精美陶器,也將當地一些有機質器物(難以保存至今)上的花紋復制到陶器上,制造出“另類”的“宗日”式彩陶。

圖片左: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式彩陶甕(宗日遺址出土) 右:馬家窯文化“宗日”式彩陶壺(宗日遺址出土)
在更遠的西藏昌都卡若遺址,也發現了和馬家窯類型近似的陶器,但彩陶已經不多見了??ㄈ粑幕巳阂埠婉R家窯人一樣種小米吃小米,他們用的掐谷穗的爪鐮或者石刀(古代正式的名稱叫“铚”),和馬家窯的很相似,就連刀背略下凹的細節都一樣??梢姽?000年左右馬家窯人或者羌人已經登上了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東部邊緣。
這些馬家窯人可能還沿著青藏高原南緣,一直跑到了遙遠的克什米爾地區。在克什米爾布爾扎霍姆遺址(Burzahom)出土的陶器,跟西藏卡若的很像。他們使用的凹背雙孔石刀,也和馬家窯類型、卡若文化的基本相同。這類陶器和石器在克什米爾地區曇花一現,不久就被當地文化同化了。不過,公元前2000多年,在克什米爾地區還有小米的種植,可能羌人的文化傳統還沒有斷絕吧!
當然,公元前3000年以來應該也存在從西向東的文化傳播。比如在甘青地區發現的幾件馬家窯類型的舞蹈紋盆,大通上孫家寨的一件,五個人手拉手,同德宗日的一件,十三個人手拉手。就跟現在西藏人跳鍋莊舞一樣,可能是一種宗教習俗。這種多人舞蹈圖案,以前在中國內地從來沒有發現過,但卻在西亞和中亞地區長期流行,西亞九千多年前的巖刻上就有舞蹈紋。距離中國比較近的,是伊朗北部錫亞爾克(Sialk)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年代也是在公元前3000年或稍早。另外,曾經在甘肅東鄉縣的林家遺址,發現一件測年接近公元前3000年的青銅刀,不排除受到西方青銅技術影響的可能性。

圖片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上孫家寨遺址出土) 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宗日墓地出土)
第三階段,大約在公元前2500—前2200年。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亞南部鋸齒紋彩陶的長距離東漸,可能導致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開始流行鋸齒形彩陶。
半山類型彩陶當然是基于馬家窯類型,但卻發生了兩個變化,一是出現黑色和紅色兩種顏色構成的復彩,而馬家窯類型基本不見紅彩,我們曾論述過,這個主要是東部內蒙古地區的仰韶文化海生不浪類型、雪山一期文化小河沿類型等向西遠距離影響的結果;二是突然開始流行鋸齒紋,這應該是來自中亞南部的土庫曼斯坦等地的文化,上面說到更早的時候這類鋸齒紋已經傳播到了青海東部地區。這種半山類型的鋸齒紋彩陶,當初安特生發現的時候,認為是專門給逝者制作的器物,鋸齒紋就是“喪紋”。上世紀60年代,嚴文明先生帶北大的學生到蘭州青崗岔遺址發掘,挖了一座房子,里面就有鋸齒紋彩陶,證明安特生的說法不正確。
公元前2000多年,在甘肅、中原甚至山東等地,已開始出現小麥,這也是發源于西亞的一種農作物??紤]到新疆現在發現的最早的小麥已經到了公元前3000年,可以推測小麥大致就是通過中亞和新疆傳到甘青的。另外,此時在甘青地區陶器上出現了不少像尖頂帽子的符號,我叫它“尖頂冠形符號”,類似符號在土庫曼斯坦南部常見,也應當是西來的??梢娺@個時候鋸齒紋彩陶的西來并非偶然。

第四階段,就是大約公元前2200—前1500年,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彩陶已經西向擴展至新疆的東部。
馬廠類型是馬家窯文化的最后一個階段,彩陶粗獷,一種蹲坐的蛙形圖案最具代表性。馬廠類型被東來的齊家文化所壓迫,一路向西,最西到達新疆的哈密盆地,發現于哈密的天山北路墓地等處。這說明這個時候新疆東部已經納入了早期中國文化圈。之后馬廠類型在河西走廊發展為四壩文化,在哈密盆地發展為天山北路文化。同時,這個時候來自歐亞草原的青銅器和青銅技術對新疆、甘青、內蒙古甚至中原地區都有較大影響,有一種帶倒鉤的銅矛,屬于歐亞草原塞伊瑪—圖賓諾(Seima-Turbino)遺存的東西,卻突然出現在甘青、山西、河南等地。中國的馬和馬車也很可能就是這個時候從歐亞草原傳進來的。在這次西方青銅文化影響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發生了較大變革,普遍開始進入青銅時代,進入夏王朝的晚期,我曾稱之為中國的“青銅時代革命”。

圖片四壩文化彩陶罐(火燒溝墓地出土) 哈密天山北路文化彩陶罐(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

圖片馬廠類型末期、四壩文化和哈密天山北路文化彩陶比較
第五階段,大約公元前1500—前1000年,彩陶從新疆東部向天山中部傳播,甚至向中亞南部地區傳播,促成了費爾干納盆地楚斯特文化(Chust)的形成。這里面的關鍵,就是哈密盆地的天山北路文化,它的彩陶來自甘青,這個時候開始西向傳播?,F在主要屬于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盆地,雖然曾經有過彩陶,但在公元前2500年以后就消失了,一千年后彩陶的再次興起,當與來自新疆的影響有關。當然,此時也有不少西方文化因素繼續東傳,比如人工冶鐵,傳到新疆、甘肅等地,甘肅臨潭磨溝墓地的人工塊煉鐵可以早到公元前1450年。

圖片楚斯特文化彩陶
以上五個階段的“彩陶之路”,是距今5000多年以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縮影。我們看到,有時候是“西風壓倒東風”,有時候是“東風壓倒西風”,總體上則是相互交流的態勢,并不存在極端的中國文化西來或者西方文化東來的現象。
最后總結一下。最早產生彩陶的西亞、南亞和長江下游,都是最早出現農業的地方。其后彩陶文化從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向周圍擴展,也都基本是伴隨著農業文化的擴散,尤其是黃土高原一帶,成為彩陶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所孕育的仰韶文化被譽為“黃土的兒女”。即便是克什米爾地區作為彩陶文化余緒的布爾扎霍姆文化,已經不見了彩陶,但仍是分布在黃土地區的農業文化。后來彩陶文化向天山南北綠洲地區擴展的過程中,畜牧業成分逐漸加入進來,但農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史前彩陶文化基本都是農業文化。也只有定居程度較高的農業社會,才能滿足彩陶創作所需要的優裕時間,才能提供彩陶使用和儲藏所需的穩定條件。
*文章節選自《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常識(初編)》(姜萌主編三聯書店2022-6)“第六講多元一體——中國史前彩陶的起源、發展與交流”,作者韓建業。(文/韓建業)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