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嘉峪關是
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
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
嘉峪關
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
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a target="_blank">嘉峪關,萬里長城的西部終點,也是"絲綢之路"重要關卡,地處
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
嘉峪關市西南隅
祁連山脈嘉峪山,嘉峪關
地理位置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東經98°17′、北緯39°47′,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
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
戈壁,向北8公里連
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關關城,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于世,被稱為“
天下第一雄關”。 與萬里之外的“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建筑群體
嘉峪關現在
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
嘉峪關圖片
99999塊磚包墻。東西城垣開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均筑
甕城。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是長城眾多關城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這里還有
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的展現長城文化的專題
博物館——長城博物館。
歷史沿革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
宋國公、征虜大將軍
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
嘉峪關
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
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明
洪武五年(
1372年),歷時168年,于
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
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
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
將軍府、官井、
關帝廟、戲臺和
文昌閣。
防御體系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
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
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建筑結構
麓,因山而名。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萬里長城時置。當時明征虜大將軍馮勝看中嘉峪
山西北麓的險要地勢,選為河西第一隘口,開始筑城設關,以后經歷一百多年時間擴建,才形成一
嘉峪關
個比較完整的防御體系。明
弘治年間,為防
吐魯番東侵,曾進行重修。這關雄偉壯觀,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
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而后者經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但嘉峪關初建時不過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而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0余平方米,比原來的大數倍。它由外城、內城和甕城組合而成,關城周長733米,就中內城周長640米,面積為原先的大小。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筑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
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墻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
馬道達城頂。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墻,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上懸“天下第一雄關”匾額。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筑圍墻,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并守之勢。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國成立后,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
歷史價值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于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于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
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于祁連山麓的戈壁和
沖積平原上,古代“
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
酒泉),西有
安西。這條古道是古都
長安和西域聯系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
天山以南的
新疆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
綠洲上發展的“城邦”,對內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到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后,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嘉峪關矗立于大漠邊緣,顯得雄壯非凡?;哪貐^是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嘉峪關的環境又很吸引人。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墻與山相連。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
龍游于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
海市蜃樓。城下
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的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
嘉峪關
古代“絲稠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
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贊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瞭垣斜壓隴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見只見一丸泥。”極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
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
關雄。”指出這關真乃“天下第一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后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筑工程上的絕招?,F在這塊磚還存放在西甕城門樓的后樓臺上,供人觀摩。這座雄關和東部的山海關一樣,都為
古代建筑工程的光輝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淵源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
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
嘉峪關
,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
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
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
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
嘉峪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歷時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
嘉峪關
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文化遺產
長城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嘉峪關
《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萬里長城——嘉峪關”初建于明洪武五年
嘉峪關
?。?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
嘉峪關長城由西長城、東長城和北長城三
部分組成,全長約60公里。
長城內外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共同構成了嘉峪關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嘉峪關
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是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
關文等情景。后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眷屬的生活場面。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
長城第一墩:古稱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
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
嘉峪關
里長城自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墩
臺北距關城7.5公里,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邊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依托古墩臺興建的文物景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景區包括討賴河墩、地下谷、觀景平臺、滑索、吊橋、“醉臥沙場”
雕塑群、“中華龍林”等
功能區。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
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鶓冶陂L城:明
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故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古代巖畫石關峽是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里是中國古代絲綢古道興亡更替的見證。石關峽內的
黑山巖畫是中國西北地區的摩崖淺石刻畫,其時代為
戰國,它是中國北方地區時
嘉峪關
代最早、距離城市最近的巖畫,是198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嘉峪關的一處重要的
文物古跡。巖畫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關市14公里處的黑山之中,共有巖畫150余幅。巖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動物、狩獵、舞蹈、操練、廟宇、古文字等,黑山巖畫對于研究西北地區
遠古社會的民族、宗教、生態、自然環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國
西部地區巖畫的代表之一。
古墓葬文化“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2001年中國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魏晉磚
壁畫墓是“果園——新城魏晉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
新城鎮,在這里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
地下畫廊”之稱。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繪磚壁畫,真實描繪了中國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方面的狀況,其內容包括牧畜、農耕、兵屯、狩獵、營壘、出行、驛傳、宴樂、舞蹈等。這些磚壁畫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實物資料。
繪畫筆法簡練,畫技高超,其繪畫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中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民間傳說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筑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但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一段段動人的
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后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并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后,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監事管發覺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
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
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后,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里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云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后,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后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并成為工匠出師后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嘉峪關城,城墻高9米,還要在城墻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
樓閣和眾多的垛墻,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后,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墻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墻。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墻。
擊石燕鳴: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筑巢于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
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墻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后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墻,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墻祈祝,后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
子女,一起到墻角擊墻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種風俗。
相關景點
戲臺
戲臺是清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關游擊將軍袋什衣主持修建,

嘉峪關景觀(19張)
系當時守城官兵、城內居民及過往商旅的娛樂場所。其形制為典型的中國傳統古典戲臺。由木制屏風把前后臺分隔開,屏風正中央繪制八幅人物圖,是人們熟知的“八仙”內容。頂部為中國傳統圖案“
八卦圖”,“八卦圖”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學的綜合反映。兩側是一組風情壁畫,內容是
寺廟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養的寵物。這些繪畫內容在其它戲臺上是非常少見的。戲臺兩側書寫有對聯:“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對聯高度概括了古往今來人間世事的演義變化及戲曲演出場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閣
文昌閣,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
道光二年(1822年)。樓閣為兩層兩檐歇山頂式建筑,底層兩邊為單間鋪房,四周立紅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內為面寬三間、進深二間的
官廳。四面裝有花格門窗,上部繪制
山水人物彩畫80余幅。此閣在明清時為文人墨客會友、吟詩作畫、讀書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
“天下雄關”碑
關西門外百余米處,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關”
石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里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并勒石為碑。給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紀念。
柔遠門
內城西門,門額刻“柔遠”二字,意思是明王朝對邊陲(關外)各游牧民族實行“
懷柔”政策,安撫邊遠地區,以實現長治久安的
治國方略。
內城
內城墻高9米,加垛墻1.7米,總高10.7米。6米以下為黃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歷經六百多年,墻體雖有剝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墻用的黃土,都是經過認真篩選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將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板上,讓烈日烤曬,將草籽曬死。嘉峪北段長城下出土的“長城工牌”,上面詳細記載了當時修長城的分工情況。“長城工牌”現陳列在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內,“工牌”為石質,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長城各工程隊隊長的名字。修筑工程結束后,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墻一定距離內,用箭射墻,如果箭頭射不進去,證明城墻堅固合格;如若箭頭射入墻體,則證明工程不合格,要進行返工重建。如此嚴格的長城工程
管理制度,保證了長城工程的質量。
羅城和箭樓
羅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墻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墻相接,外城墻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
角樓和敵樓
內城四角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
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墻建有敵樓,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這里回望,“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條
中軸線上。這種“過洞式城門”及高臺樓閣建筑形式,是中國幾千年建筑歷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續發展。
嘉峪關
光化門
內城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洞由自黑山開采的石條鋪成。
光化樓
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頂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裝成。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第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然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關城之上,盡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超和精妙。
關帝廟
明末清初從內城遷到現處。廟內原有大殿一座,陪殿兩座,另有刀房、過廳、馬房和牌樓??偯娣e720平方米。
關帝廟曾多次擴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關游擊將軍熊敏謙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關關城文管所自籌資金70萬元對關帝廟進行了重新修復,對牌樓進行了彩繪,使關帝廟恢復了明清時的風采。
東甕城和西甕城
嘉峪關東西兩甕城布局森嚴,東甕城門樓眉額刻“朝宗”兩字,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不忘朝廷和君王。與此相對的“西甕城”,門額刻“會極”二字。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里相會,從這里經過,向
中原王朝朝貢。西甕城也劈門南向,不與內城門直通,使關城更加肅穆幽深,成為內城的一道防線。
游擊將軍府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后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F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礎上恢復修建的,為兩院三廳
四合院式,占地面積為1755平方米,建筑面積808平方米。
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游擊將軍府不但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指揮中心,而且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系西域和
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游擊將軍府復原陳列以歷史史料為依據,以現有建筑為框架,以
超級寫實主義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為主要形式,深入細致地展現了嘉峪關游擊將軍的生活史跡。
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后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家眷的生活場面。陳列從人物生活入手,內容嚴謹、科學、準確,高分子仿真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使其成為參觀、游覽嘉峪關的一處亮點。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
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
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歷時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明代,嘉峪關管轄著“腹里、沿邊、境外墩臺三十九座”。關內墩臺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臺,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里曾經伴隨著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
鎧甲冰河聞拆斗,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
自然景致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
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游走于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后,祁連山中長云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云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旅游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
客棧、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游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臺、滑索、旅游紀念品商店等設施。 嘉峪關
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懷古游學的好去處。
懸壁長城
石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云的黑山。斷壁長城和
懸壁長城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斷壁長城居于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墻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這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石關峽懸壁長城文物景區位于嘉峪關市西北14公里處,距嘉峪關關城8.4公里。景區的主題是古絲綢之路文化和長城文化。景區內參觀的主要內容有體現長城文化的懸壁長城,有體現古代
絲路文化的“絲綢古道”雕塑群和嘉峪關古代兵器展覽等。
石關峽古絲路文化長廊區貫穿整個景區,有“
絲綢古道”雕塑群。懸壁長城軍事防御體系區有懸壁長城、水門和古代兵器展覽等內容。休閑度假區就是長城北側綠化區域和景區入口小廣場,這里向游客提供燒烤、茶飲、棋牌娛樂和出售旅游紀念品等休閑服務。管理區主要指長城南側的旅游服務設施,包括管理中心、公共衛生間、廣場、停車場等。其中,管理中心為一層四合院式
仿古建筑,占地面積
懸壁長城
有603m2。水門為三層仿古式建筑,長48m,高13米,占地面積為345.6m2。新建長城,就是懸壁長城與水門之間的這段長城,全長158m,為黃土片石夾沙夯筑而成。
在這里可以領略渾然天成的彌勒山景觀,
報國寺里佛鐘聲聲,梵音裊裊,呈現一派祥和景象。
古絲綢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國古代在嘉峪關地區有過記載的張騫、霍去病、班超、玄奘、馬可波羅、林則徐、
左宗棠七位主要
歷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隨從、二匹馬、二峰駱駝和一架馬車塑像組成,借以展示石關峽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內涵。張騫兩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軍攻伐
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經,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東入中原都在這里留下過他們的史跡。
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于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地,它是由
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
蘇聯冰川學專家于1958年7月1日發現、并以發現
日期命名的一座
高原冰川。該冰川斜掛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
海拔5150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七一”冰川旅游區域約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節,冰峰在藍天麗日下分外晶瑩耀眼,與潺潺的溪流以及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的高山牧場,共同構成一幅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迷人畫卷。由于冰川海拔較高,游客登臨時常常會遇到陰、晴、雨、雪等天氣,在一日之內經歷四季,堪稱一生中難忘的體驗。“七一”冰川還以“亞洲距離城市最近的可游覽冰川”被編入了部分高等院校旅游專業的教科書。 嘉峪關
“七一”
冰川氣候獨特,景色迷人,是開展登山探險、避暑休閑、科考研究等旅游活動的好去處,也是嘉峪關市旅游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搶抓
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加快旅游資源開發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關市共投資312.01萬元,鋪筑了自S215線至山腳下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車場和180米步行臺階,并對近2公里登山道路進行了修整。修建了占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環保探險旅游服務中心”,內設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廚房、餐廳和6間客房,配備了發電機和全套的住宿接待設施,使冰川景區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
魏晉民俗文化旅游景區
“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中國國務院2001年公布的中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墓是“果園——新城魏晉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1972年——1979年期間,先后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于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甘肅省博物館。目前正式對外開放2座,新城
墓葬建筑形制獨特,墓葬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后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筑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門用條形磚疊砌為拱券形,券頂以上采用條形磚疊造門樓,門樓墻面嵌砌有斗拱、人物、獸首等造型的雕刻磚,墓頂多為盝頂式和拱券式。
墓葬共出土760余副磚畫,形式多為一磚一畫、半磚一畫或幾塊磚組成的連環畫。這些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磚壁畫內容取材于當時的現實生活,有反映農耕、養殖、采桑、宴居、出行、軍事操練、狩獵等內容,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及
氣候等的實物資料。其中繪畫方面的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中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相關評價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又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里,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
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這里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市是甘肅省的一個地級市。
郵政編碼:735100 區號:0937
地理位置:東經98°17′ 北緯39°47′
城市概況
嘉峪關市是甘肅省的十二個地級市之一。該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東
臨河西重鎮酒泉市,距省會蘭州776公里;西連
石油城玉門市, 至新疆
哈密650公里;南倚終年積雪的祁連山與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與
青海相距300余公里;北枕色如鑄銅的黑山,與 酒泉
金塔縣、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和內蒙
額濟納旗相連接,中部為酒泉綠洲西緣。 全市海拔在1412-2722米之間,綠洲分布于海拔1450-1700米之間,
城市中心海拔1462米。 境內地勢平坦,土地類型多樣。城市的中西部多為戈壁,是市區和工業企業所在地;東南、東北為綠洲,是農業區, 綠洲隨地貌被戈壁分割為點、塊、條、帶狀,占總土地面積的1.9%。
嘉峪關市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
大口徑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名列全省各地州市之首。1992年被列為全國首批36個小康城市之一,1994年進入全國55個人均GDP過萬元的經濟
明星城市之列,1995年位于全國84個經濟明星城市的第64位;此后又先后獲得了“
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全省“無毒市”、亞洲城市建設百強、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價值的城市、中國特色
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等諸多褒稱。
行政區劃
嘉峪關市是甘肅省的十二個地級市之一。轄長城區、雄關區、鏡鐵區,五一、新華、前進、勝利、建設、朝陽、裕苑、鏡鐵山礦區8個街道辦事處,峪泉、文殊、新城三個鎮。
嘉峪關市2009年12月1日設置了3個市轄管理區,其設置結束了嘉峪關市不設區的歷史。
自然資源
地理
嘉峪關市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東臨河西重鎮
酒泉市,距省會蘭州776公里;西連石油城
玉門市, 至新疆哈密650公里;南倚終年積雪的祁連山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與青海相距300余公里;北枕色如鑄銅的黑山,與 酒泉金塔縣、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和內蒙額濟納旗相連接,中部為酒泉綠洲西緣。中心位置為東經98°17',北緯39°47'。 全市海拔在1412-2722米之間,綠洲分布于海拔1450-1700米之間,城市中心海拔1462米。 境內地勢平坦,土地類型多樣。城市的中西部多為戈壁,是市區和工業企業所在地;東南、東北為綠洲,是農業區, 綠洲隨地貌被戈壁分割為點、塊、條、帶狀,占總土地面積的1.9%。
氣候
嘉峪關市屬溫帶大陸性
荒漠氣候,年均氣溫在6.7℃—7.7℃之間,年
日照8000小時。自然降水量年平均85.3毫米,蒸發量2149毫米。全年
無霜期130天左右。
礦產資源
全市已探明礦產資源有21個礦種,產地40多處,其中鐵、錳、銅、金、石灰石、芒銷、
造型粘土、重晶石等為本市優勢礦產。 鏡鐵山礦鐵礦石總儲量為4.83億噸,現已建成500萬噸的生產能力,是國內最大的坑采冶金礦山; 西溝石灰石礦儲量為2.06億噸,為露天開采,年產量80萬噸;大草灘造型粘土總儲量為9800萬噸。 鄰近地區還有儲量可觀的芒銷礦及可供開采的鉻、錳、瑩石、冰川石等礦藏。
水資源
討賴河橫穿嘉峪關市境內,年均徑流量6.58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凈儲量7.32億立方米,年補給量1.64億立方米,常年允許開采量為1.11億立方米,目前實際年開采量僅為0.46億立方米,還有庫容6400萬立方米的大草灘水庫作為工業用水的調節。城市供水綜合生產能力44.6萬立方米/日,供水能力尚富余25.2萬立方米/日。目前,日處理污水5萬立方米的
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已投入使用。隨著城市污水回用和節水措施的推廣利用,完全可以滿足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的用水。
旅游資源
嘉峪關地處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又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里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旅游資源非常豐富。
這里有雄偉壯觀的
漢代和明代萬里長城、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心臟,以及展現古代游牧民族社會生活的黑山巖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晉墓地下
畫廊等人文古跡;有亞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及祁連積雪、瀚海蜃樓等獨具特色的西部風光,有博大精深的中國第一座“長城博物館”和被譽為
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的嘉峪關國際滑翔基地及國家AAAAA級關城文化旅游景區;有西北
民俗風情旅游和討賴河
大峽谷探險、沙漠探險、花海
魔鬼城探險等具有西部情調的探險旅游勝地;有乾圓山莊、新城草湖等
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此外還有石關峽、黑山湖等多處正在開發的旅游資源,形成了以嘉峪關關城為龍頭的四大資源(空中氣流資源、山地冰川資源、陸地資源和地下資源)、八大景點(嘉峪關關城、嘉峪關國際滑翔基地、 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黑山淺石刻巖畫、長城博物館、魏晉墓地下畫廊、七一冰川),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資源基礎。
本地生產的
旅游產品主要有:
夜光杯、風雨雕、駝絨畫、祁連玉雕、嘉峪石硯、文物復制品及反映魏晉時代
人文景觀的墓磚畫等。
歷史前沿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又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里,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這里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市是1958年伴隨著國家“一五”重點建設項目“
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1965年設市,1971年經國務院批準為
省轄市。
文化遺產
嘉峪關1987年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1961年被
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
文物保護
單位。
經濟發展
嘉峪關市是一個新興的
工業城市,其鐵礦、重晶石、石灰石、
白云巖、造型粘土5種礦種居甘肅省前三位。全市已形成以冶金工業為主體,化工、電力、建材、機械、輕紡、食品為輔的工業體系。 嘉峪關市經濟質量較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從1990年起,全市綜合經濟實力一直位居甘肅省14個地州市的第二位,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大口徑財政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名列全省各地州市之首。
教育文化
嘉峪關市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全市普通中學12所,在校學生15340人。其中高中學生6828人,初中學生8512人,專任教師877人。初中入學率達99.8%,與上年持平。小學學校24所,在校學生1531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專任教師811人。幼兒園51所,在園幼兒5584人,專任教師289人;
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2人。
中等職業教育力度加大,職工技術培訓學校1所,在校學生2421 人,專任教師218人。體育運動學校1所,招生數60人,在校學生180人。
2007年末,全市共有公共文化機構10個,其中
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文物事業機構1個,公共圖書館1所,藏書10萬冊。新建農家書屋12個。1千瓦以上
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個,數字電視入戶1.2萬戶。全年各類報紙出版量190萬份。 嘉峪關市歷來重視法制建設,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為全市的改革開放事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觀光瀏覽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長城
歷史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原館在嘉峪關市區,建成于1989年10月。新館坐落在
嘉峪關文物景區,建成于2003年5月1日,占地面積4523.3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499平方米。
“中華之魂”——長城歷史文化陳列包括:“縱橫萬里——雄峙千年——長城歷史沿革”;“金戈鐵馬——邊塞烽煙——古代長城戰爭”;“長河落日—— 絲路花雨——河西長城與絲綢之路”;“北漠塵清—— 山河形勝——嘉峪關 ”四個單元。
陳展總面積2700平方米。陳列內容體現了學術性、趣味性、互動性的統一,形成了形式多樣、歷史翔實、可視性強、藝術品位高的陳列體系。
主體建筑外形呈烽火臺式,恰似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內設7個展廳,以“偉大的長城”基本陳列為主體,分“春秋、戰國長城”,“秦、漢長城”,“北魏、隋、唐、遼、金長城”,“明長城”四部分,集中國史學界、文物考古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長城研究成果于一體,將從戰國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構筑史,作圖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圖片形式濃縮在1,100多平方米的展廳空間中,既為長城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時間內,對中國長城在時間、空間演化上有一個整體、直觀的了解。
大型油畫“
長城萬里圖”以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將
中國東部長城、中部長城和西部長城的主要景觀濃縮于畫卷之中,力求表現出長城氣勢恢宏、景致壯觀、文化內涵深厚的意境,此油畫面積達220.5平方米,為西北之最。超寫實雕塑場景——“西出
陽關、春風玉門”,以河西長城的陽關和
玉門關為背景,運用現代高分子材料為表現手法,生動逼真地再現了盛唐時期絲綢之路上
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況。“醉臥沙場”場景的背景油畫描繪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恢宏壯闊的邊塞風光,雕塑則形象的表現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所描述的征人視死如歸的樂觀豁達精神,體現了征戰長眠的殘酷、悲涼和豪壯。影視廳內設有高清晰度
投影電視,可同時容納96人觀看影視片《天下雄關》,時間約為十五分鐘。
博物館還設有“中國古代兵器裝備展覽”、“嘉峪關文物展覽”、“名人書畫展覽”等。并收藏各類歷史文物七千多件,被譽為“長城文化的教科書”。長城博物館是集展示長城文化、長城歷史和
長城學研究成果為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仿古城堡式建筑,外觀古樸,風格獨特。長城歷史文化陳列共有展板121塊,文字15000余字,圖片142幅,模型20個,文物242件,復制文物38件(套),立體雕塑11組,浮雕110平方米,圖表36幅。其中“長城工牌”、“永樂銅炮”和“嘉峪關關照印版”等都是研究長城歷史和長城文化的珍貴資料。
嘉峪關長城博物館的文物陳展按照國家二類甲級博物館的標準實施,文物陳展充分應用了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法,配置了語音同聲翻譯系統、自動監控系統、自動恒溫系統、自動
消防報警系統、游客查詢系統等國內較為先進的設施,在省內博物館中屬領先水平。
嘉峪關關城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
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
631年的歷史。它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歷時168年,于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邊紀略》所記:“初有水而后置關,有關而后建樓,有樓而后筑長城,長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關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勢。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臺樓閣建筑和城壕、長城峰臺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當代詩人陳運和上去興奮寫出詩《登嘉峪關眺望》,望不盡“古老記憶”、“嶄新世紀”。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長城第一墩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距關城7.5公里,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明代,嘉峪關管轄著“腹里、沿邊、境外墩臺三十九座”。關內墩臺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臺,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里曾經伴隨著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斗,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致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朝陽里,宛若銀練飛舞在戈壁之上;夕陽下,又如飛龍游走于山澗之中。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四時大雪,千古不消,凝華積素,爭奇獻秀,氤氳郁蔥,凌空萬仞,望之如堆瓊壘玉”。晨曦初起,彩霞橫抹天空,天高野闊,千嶺萬壑競披紅裝,婀娜多姿。雨后,祁連山中長云如練,纏繞山腰,或化作各種離奇物形,或變作鐵馬甲兵;或雨過天晴,彩虹橫掛山川。正所謂:“余收遠岫和云濕,風度疏林帶舞飄”。
長城第一墩旅游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其中下沉式綜合服務區有貴賓接待室、游客服務中心、飲吧、觀景平臺、滑索、旅游紀念品商店等設施。
景區以長城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為內涵,以戈壁風光和西北民俗風情為基礎,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懷古游學的好去處。
懸壁長城
石
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云的黑山。斷壁長城和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斷壁長城居于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墻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這兩條長城形成拱衛之勢,共同扼守黑山峽口。
石關峽懸壁長城文物景區位于嘉峪關市西北14公里處,距嘉峪關關城8.4公里。景區的主題是古絲綢之路文化和長城文化。景區內參觀的主要內容有體現長城文化的懸壁長城,有體現古代絲路文化的“絲綢古道”雕塑群和嘉峪關古代兵器展覽等。
景區的主要項目分為四大功能區,即石關峽古絲路文化長廊區、懸壁長城軍事防御體系區、休閑度假區、管理區。
石關峽古絲路文化長廊區貫穿整個景區,有“絲綢古道”雕塑群。懸壁長城軍事防御體系區有懸壁長城、水門和古代兵器展覽等內容。休閑度假區就是長城北側綠化區域和景區入口小廣場,這里向游客提供燒烤、茶飲、棋牌娛樂和出售旅游紀念品等休閑服務。管理區主要指長城南側的旅游服務設施,包括管理中心、公共衛生間、廣場、停車場等。其中,管理中心為一層四合院式仿古建筑,占地面積有603m2。水門為三層仿古式建筑,長48m,高13米,占地面積為345.6m2。新建長城,就是懸壁長城與水門之間的這段長城,全長158m,為黃土片石夾沙夯筑而成。
另外,在這里可以領略渾然天成的彌勒山景觀,報國寺里佛鐘聲聲,梵音裊裊,呈現一派祥和景象。
古絲綢之路雕塑群雕刻了中國古代在嘉峪關地區有過記載的
張騫、
霍去病、
班超、
玄奘、馬可﹒波羅、林則徐、左宗棠七位主要歷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隨從、二匹馬、二峰駱駝和一架馬車塑像組成,借以展示石關峽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內涵。張騫兩次出使西使,霍去病率軍攻伐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經,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東入中原都在這里留下過他們的史跡。
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位于嘉峪關市西南116公里處的祁連山腹地,它是由中國科學院
蘭州分院的科技工作者和原蘇聯冰川學專家于
1958年7月1日發現、并以發現日期命名的一座高原
冰川。該冰川斜掛于坡度小于45度的山坡上,冰層平均厚度78米,最厚處達120米,冰峰海拔5150 米,冰舌前沿海拔4300米。
“七一”冰川旅游區域約4平方公里,每到夏秋季節,冰峰在藍天麗日下分外晶瑩耀眼,與潺潺的溪流以及綠草如茵、鮮花盛開的高山牧場,共同構成一幅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迷人畫卷。由于冰川海拔較高,游客登臨時常常會遇到陰、晴、雨、雪等天氣,在一日之內經歷四季,堪稱一生中難忘的體驗。“七一”冰川還以“亞洲距離城市最近的可游覽冰川”被編入了部分高等院校旅游專業的教科書。
“七一”冰川氣候獨特,景色迷人,是開展登山探險、避暑休閑、科考研究等旅游活動的好去處,也是嘉峪關市旅游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加快旅游資源開發步伐,2002年至2003年,嘉峪關市共投資312.01萬元,鋪筑了自S215線至山腳下9.443公里沙石路,修建了1000平方米停車場和 180米步行臺階,并對近2公里登山道路進行了修整。修建了占地545.8平方米的“冰川環保探險旅游服務中心”,內設接待室、急救室、工作室、廚房、餐廳和6間客房,配備了發電機和全套的住宿接待設施,使冰川景區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功能得到了初步改善。
魏晉民俗文化旅游景區
“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國務院
2001年公布的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魏晉磚壁畫墓是“果園——新城魏晉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關市區東約18公里的新城鎮,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
1972年——
1979年期間,先后發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9座為素磚墓。其中五號墓于1973年5月整體搬遷到
甘肅省博物館。目前正式對外開放2座,新城墓葬建筑形制獨特,墓葬由墓道、墓門、門樓、前室、中室、后室、甬道、耳室、壁龕等組成。建筑用磚分為印紋方形磚、長方形磚、雕刻磚、畫像磚等。墓門用條形磚疊砌為拱券形,券頂以上采用條形磚疊造門樓,門樓墻面嵌砌有斗拱、人物、獸首等造型的雕刻磚,墓頂多為盝頂式和拱券式。
墓葬共出土760余副磚畫,形式多為一磚一畫、半磚一畫或幾塊磚組成的連環畫。這些磚壁畫色彩鮮艷,風格獨特,畫技巧妙,磚壁畫內容取材于當時的現實生活,有反映農耕、養殖、采桑、宴居、出行、軍事操練、狩獵等內容,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民俗及氣候等的實物資料。其中繪畫方面的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我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
嘉峪關城市博物館
嘉峪關城市博物館位于雄關廣場南側,于2008年8月20日順利竣工并正式開館。博物館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6520平方米。展覽展示工程總投資2950萬元,是充分展示嘉峪關城市風采的精品工程。 《戈壁明珠——嘉峪關市建設成就展》是城市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它展現了嘉峪關從史前時期直到建立城市的歷史,重點講述了近五十年來嘉峪關人在戈壁荒灘白手起家建設家園的感人故事和輝煌成就。城市博物館展示內容分為“三篇四廳”,即輝煌篇、展望篇、歷史篇三個篇章;序廳、展示廳、公示廳、臨時展廳四個展廳。館內還建有國內一流的4D影院,休閑
庭院,是集宣傳、教育、觀光、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的城市博物館。輝煌篇通過多媒體視頻、沙盤模型、圖片等一系列的手法展示了一個綠樹成蔭、空氣清新,藍天、白雪、碧湖、綠地交相輝映的現代化工業
旅游城市,體現了我市不凡的建設速度與建設成果。目前我市典型重點建筑有戈壁明珠氣象雷達塔、嘉峪關大劇院、國際大酒店等。今天的嘉峪關傳承了深厚的人文積淀,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先后榮獲省級
園林城市、綠化模范城市、亞洲城市建設百強、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殊榮,展現出富有傳統
特色與區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
歷史篇通過實物、照片、場景復原、視頻、多媒體等方式展現了嘉峪關50年的發展歷程。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來自全國的建設者們艱苦創業的情景。自1958年8月1日,酒泉鋼鐵公司宣布成立,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直到1970年酒鋼出鐵,1985年出鋼,1988年開始生產軋材。目前酒鋼年產鐵、鋼、材800萬噸,到2010年將形成年產鐵、鋼、材100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嘉峪關市于1965年7月19日設立, 1980年5月,嘉峪關市人民政府成立,結束了長期政企合一的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