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縣秦良玉的墓碑
秦良玉紅裝姿色
秦良玉穿過的黃緞金繡蟒鳳衫
秦良玉穿過的藍緞繡金鳳衫
石柱萬壽山與秦良玉石柱萬壽山距縣城20多公里,這里地理環境獨特、山勢險峻,用于軍事易守難攻,又易于演兵屯兵。而在今天又是絕佳的名勝旅游風景區。
石柱萬壽山又叫萬壽寨,海拔1400米。這里因明末巾幗英雄秦良玉晚年在此筑寨御敵而聞名于世。山上雄壯威武的男石柱就象似在協助秦良玉將軍警惕地監視著山下,護衛著山寨的安全;但又不忘卻在前寨門外望哨,亭亭玉立的女石柱與男石柱遙遙相對,石柱縣也因萬壽山的男女石柱而得名。在通往駐馬關的崎嶇山道上,齊人高的箭竹、樹木藤條、雜草枝蔓密難透隙。僅能蛇行移步一人的路的兩側,深不測底,令人望而驚魂,大有身歷險境而不自知之狀。沿萬壽山拾階直上五百米,就是有名的“駐馬關”。萬壽寨第一道石寨門上有一副石刻對聯,雖被風雨剝蝕,但字跡依稀可見:奇山奇水此間亦有奇杰,壽民壽國隨在可為壽征;問額:萬壽山。相傳是秦良玉所書。山寨門兩邊亦是萬丈刀削絕壁,在古代軍事地理位置上可謂:一夫當關,萬勇莫過。穿過第一寨進入第二寨,有當年秦良玉御敵炮臺兩座,直對“駐馬關”,古炮臺遺址至今猶存。再向東行約半華里進入內寨為山之絕頂,這里寬敞平坦,曾經是秦良玉的兵營。點將臺、練兵場等歷歷可見。最奇的是在這高山之巔:“清泉四五、甘冽異常”,其中“官井”縱橫一丈八尺,至今“百日無雨而不涸”,可供幾百人飲用。秦良玉正是看中了這險山奇水,才帶領白桿兵在此設寨。
石柱猶存良玉蹤
秦良玉將軍歷經四十年戎馬生涯,足跡遍及云貴高原、長城內外、長江兩岸,率軍多次出征,馳騁疆場深得朝廷和百姓愛戴,她逝后葬于石柱縣城東15里的回龍山三教寺后,這里曾為秦良玉家廟,家廟周邊依山臨水,松柏蒼郁,氣勢莊嚴肅穆。秦良玉的后裔馬俊和秦良玉的守陵人秦棋正向我們介紹了陵園及有關秦良玉家族的情況。秦良玉在京勤王回到石柱以后,她一邊屯田開礦發展生產,一邊整軍經武,使民安居樂業。清順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646年冬月,清軍開始進攻四川,蜀中大亂,而當時“唯秦良玉守護下的石柱安寧”,著名的“鬼城”豐都、“榨菜之鄉”涪陵、長江名勝“石寶寨”所在縣忠州(今忠縣)、長江門戶萬縣(今萬州市)等來石柱避難者達數十萬人,人們尊秦良玉為“女長城”,真乃為保一方平安。清乾隆三十五年石柱直隸廳撫民同知王縈緒在謁秦夫人墓時慨然賦詩:“惆悵松風謖謖聲,肅瞻高冢憶生平,指揮欣仰紅裙帥,披靡驚聞白桿兵。鴛袖折沖推長子,龍章寵錫動神京,于今剩有佳城在,衰草蒼涼歲幾更”。秦良玉墓聯這樣鐫刻:“勤王有明禎巾幗一人饒膽略,襲土服請懿錦袍百代仰官儀”。
秦良玉陵園占地320多畝,有其家族的墓22所,她的兒子馬祥麟,戰死于崇禎十四年的襄陽之役,其弟秦民屏天啟四年隨黔撫王三善死于大方之難。秦良玉兄秦幫屏,孫子馬先仁、馬佑昭,麾下將官秦懷遠、馬德音等均葬于此。據傳秦良玉之墓共計48座,孰真孰假世人難辨。在重慶博物館中,現珍藏著秦良玉曾穿過的錦袍兩件;一件為藍緞繡金鳳衫,另一件為黃緞金繡蟒鳳衫。并收藏有為隆式政權于隆武二年(1646年)鑄造頒發給秦良玉的金?。?ldquo;太子太??傛傟P防”(實為銅質)。天啟二年,熹宗御賜秦良玉“忠義可嘉”匾額曾懸掛在石柱秦良玉大都督府內正殿上。當年的土司府,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改建為太保祠,專門祭禮秦良玉(南明唐王隆武二年曾封秦良玉為太子太保、忠貞侯,所以后人多稱她為秦太保)。太保祠原來規模宏大,建筑很多,至今仍存大殿等主要建筑。太保祠楹聯載:“漢室將軍甲第,明朝都督人家,合門武烈垂千祀,兩姓忠良保一方,秩顯清宮加太保,軍雄白桿拜僉都,地列屏藩官崇宣撫,家傳孝友世篤忠貞,績懋紅顏兵強白桿,官居總鎮爵列通侯。以女性治軍三十年為世界閨幃生色,退寇氛行道數百里保鄉幫民族有功”。
反封建廢“婦女出嫁初夜權”
在石柱西沱鎮,隔江遙對的著名長江名勝古跡忠縣“石寶寨”中,亦供奉著秦良玉塑像。在她的出生地忠縣縣城,也曾修有太保祠。秦良玉還是一位反封建的女性。她受襲石柱宣撫司宣撫使后,為了維護當地未婚女子的切身利益,廢除了當地土司家族世襲的婦女出嫁初夜權歸土司所占有的、摧殘人性的封建殘余陋習。
一日,秦良玉從廊前走過,忽聞房內傳出女子悲痛的哭聲,她駐足詢問身邊的人:“屋內何人在哭?”隨從面帶難色,語塞吞吐,又不得不如實說來:“屋內姑娘明日新婚待嫁,按世襲俗成,今夜須由土司之弟受用初夜權,以圖吉瑞,所以……”。秦良玉聽罷,緊蹙眉頭,沉吟良久后,找到夫弟向他坦陳肺腑之言,望能曉明大義,進而終止千年陋習。聽到此消息,不僅該新婚夫妻二人感激涕零,百鄉鄰里男女百姓驚悉此舉無不為之感動,感其恩戴其德,廣為傳頌秦良玉的惠澤。作為一位封建時代的女性,其果敢的勇氣,真是可敬可佩。
解放后,郭沫若同志在為四川宜賓趙一曼烈士紀念館題詩時,寫有這樣的詩句: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記憶女先鋒。郭老于1962年7月還寫過一篇題為《關于秦良玉的問題》的文章,刊于《四川日報》。文中再次寫道:“要稱秦良玉為‘巾幗英雄’,似乎也還不算的怎么過分”。這種評價,應該說是比較客觀公正的。
誰知草檄有金音
中國現代詩人、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生前曾得到一方石柱金音石硯而愛不釋手,贊賞有加。1944年,郭沫若在《詠秦良玉》詩中留下了“兼長翰墨世俱欽,一襲征袍萬里心。艷說胭脂鮮血代,誰知草檄有金音”的美句。先生所詠的金音即金音石硯;他在詩文中注釋:石柱縣有金音石,可制石硯,傳說秦良玉草檄用之。金音石硯其色墨而澤,細膩如玉,質地堅韌,雖精雕細刻不碎不裂;輕輕敲擊,則發出爽心悅耳之金屬聲,故有金音石的美名。以金音石為硯,墨汁細而不膩,書寫流暢,不用時則蓋之,墨汁經宿不干。如果放的時間過長,墨汁干了,可連呵熱氣,則甘露頓生,即可潤筆而書,與初時汁質不差分毫。因此,在明清年代就享有了盛名。凡外來詩人墨客、學者名流,無不以得金音寶硯為幸,更因為此硯與端、歙、洮、澄泥硯放在一起也并不遜色,乃稱世上珍品。還因為石柱金音石大都蘊藏在偏遠且交通不便的山澗之中,尤其又在溪流河床水底,開采起來十分困難。倘若開采成型,再制成石硯,能以傳出面市的也就微乎其微了。石柱人用金音石制硯已有幾百年的歷史,1984年,石柱金音石硯在美國舊金山文具博覽會上受到高度評價。因此,當地政府在這一自然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方面,也引起了高度重視。這金音石硯的盛名可能也得譽為秦良玉曾用之而聲名遠播吧。
在這里,我們尤值一提的是歷史上的南賓縣(今石柱縣),修筑了一條精巧的護城河——玉帶河,玉帶河上的橋梁稱之為玉帶橋。玉帶河將石柱縣分為兩個部分,河水穿縣城而過,石柱古八景之一有“賓流玉帶”之稱。而我們曾在本文前面章節做了詳盡描述的萬壽山,也是石柱八景之一,這兩處地名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在北京城的西郊,有一座聞名中外的清代皇家園林頤和園中的萬壽山及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我們沒有考證,這兩座萬壽山和兩條玉帶河及橋,不知是地名稱謂上的巧合,還是人為相互借喻或別的原因,從我們在石柱采訪查閱的歷史資料來看,顯然石柱的萬壽山、玉帶河、玉帶橋名在北京的萬壽山和玉帶河之前。我們想來,會不會和明末上京勤王的秦良玉有某種聯系?或是名出有因吧!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