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記者李依倫)“供養菩薩”手執鮮花,飄逸彩綢迎風而動,帶領觀眾遁入敦煌畫中境;吟游詩人衣袂飄飄,無數次地叩問“敦煌何有”,將跨越千年的敦煌萬千氣象一一展開……在日前于北京南池子美術館舉辦的“我與敦煌——靳尚誼、唐勇力繪畫展”上,吟詠誦唱、造型復原與飛天樂舞等展示環節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動靜相宜的立體敦煌藝術盛宴。

動態展覽節目《飛天》。(主辦方供圖)
此次沉浸式展覽由全國政協書畫室支持,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主辦,敦煌研究院、南池子美術館協辦。展覽由架上繪畫的靜態展覽與敦煌樂舞劇場的動態展覽兩部分組成。
靜態展覽部分以畫家靳尚誼和唐勇力的繪畫作品為展出對象,首次集中呈現了靳尚誼1978年在敦煌寫生的6幅作品及唐勇力《敦煌之夢》系列中的20件作品,梳理了兩位藝術家的創作與敦煌壁畫的聯系,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家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之路。展廳搭建出藝術家進入敦煌石窟內寫生的場景,使觀眾能身臨其境地體驗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靜態展覽現場。(主辦方供圖)
動態展覽部分以靳尚誼所畫原型莫高窟第220窟北壁樂舞圖的供養菩薩局部畫為靈感衍生而來,為觀眾呈現千年敦煌的“飛沙一剎”。通過肢體劇場、詩詞吟誦、敦煌群像復原、西域樂曲、飛天樂舞等藝術形式,帶領觀眾游歷千年敦煌之夢。
在展覽開幕現場,靳尚誼回憶起四十多年前在敦煌寫生的經歷:“我那時拿著畫架到洞窟里寫生,把壁畫破損的效果、變化的顏色都畫了下來,它就像油畫中的灰調子,復雜而和諧。敦煌寫生,既是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方式,也對我后期的油畫發展有很大影響。”

靳尚誼作品《臨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初唐)——觀音菩薩像》。(受訪者供圖)
唐勇力表示,“這次展覽充分體現了我對敦煌的迷戀。敦煌壁畫是我創作觀念之源,啟迪了我的心智,開拓了我對藝術的新認知,在敦煌壁畫中我發現了一切藝術表現的可能性。”

唐立勇作品《敦煌之夢——大唐盛世》。(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