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簡介
木牘1枚(出土編號:EPT59:548AB),1974年出土于甲渠候官遺址。長22厘米、寬2厘米、厚0.3厘米?;就暾?,正反兩面均有墨跡,正面兩行書寫,從墨跡留白處可見兩道編繩痕跡。從內容來看有缺簡,應是原簡冊之一枚殘簡。該簡屬于官府往來書中的下行文書,大意是候長楊褒因私自安排隧卒并去賣羊,超過一日,屬于嚴重瀆職行為,且給部吏賣羊故意抬高價格,故受到張掖都尉府的追查,最終張掖都尉府發文給甲渠候,要求罷免候長楊褒和隧長張譚的職務。由此可見居延地區對戍卒管理的嚴格,同時也反映出在居延地區賣羊行為是普遍現象,對于我們研究漢代畜牧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F藏甘肅簡牘博物館。
閱“牘”延伸

羊是古代人民最為重要的家養六畜之一。我國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家綿羊是人類新石器時代以來馴化最為成功的動物之一。一般認為,綿羊最先是在伊朗西南部札格洛斯山脈及其周邊地區最早馴化,時間為距今1萬年前。從考古發現來看,在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前6500-5000年)發現少量羊骨,但并不清楚是山羊還是綿羊。真正可以確知為綿羊的則是甘肅天水師趙村遺址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前3000-前2650年)墓葬和青海民和核桃莊馬家窯文化(前3300-2050年)墓葬出土的綿羊骨。有學者研究認為,綿羊在中國地區的馴化時間大概為公元前3600-前3000年,地區大致是今甘肅和青海一帶。而中原內地綿羊起源大致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可能是從其他區域引入的。

木羊|圖源張朋川《中國漢代木雕藝術》)
綿羊是家畜中利用價值很高的一種動物,能為人類提供多種畜產品。不僅可以供人們食用其肉和脂肪,還有奶制品,此外,毛皮可供人們制裘御寒之用,皮用于制作裝盛物品的羊皮袋,羊毛除用于制衣外,還可用于織毛毯。即所謂“食畜肉,飲其汁,衣其皮,披旃裘”。據簡文記載和考古發現可證實,在兩漢時期的居延邊塞地區,人們已經利用羊毛來紡紗線,紗線正是織羊毯的必備材料。肩水金關漢簡里有一枚簡所記內容可能就與綿羊有關,即“毛羊一,夷?”(73EJC∶407)。簡中“毛羊”一詞,應是綿羊一類的羊。綿羊這一名稱不知最早出自何時,史籍所見較早為《宋史》卷四九○《外國列傳》:“(層檀國)畜有綿羊、山羊。”綿羊在文獻中更多稱為“白羊”,如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一書中“養羊”卷里所說的“白羊”實即“綿羊”。敦煌文獻中的“白羊”也是指綿羊。白羊之稱概因其毛白色之故得名,后名之“綿羊”,則是因白羊毛其質地、色彩和功用皆類似于絲綿之故。簡中“夷”指刈除。若對簡中“毛羊”為綿羊的推測不誤的話,則此簡所記就是絞剪綿羊毛之事?!洱R民要術》是早期較全面記錄養羊技術的書籍,總結了當時勞動人民的養羊經驗。其中卷第六養羊篇就有詳細的關于絞剪綿羊毛時間的記載。書中指出根據羊的生長規律和季節因素,白羊(即綿羊)的最佳鉸毛時間分別為“三月”“五月”和“八月初”。羖羊(即山羊)的絞毛時間則為“四月末五月初”。
羊的主要作用集中在給人們提供肉類食物,被當作食物進行飼養,主要是在山區和牧區進行養殖。羊的合群性強于其他家畜,在放牧時,只要有頭羊帶領,羊群就會緊隨其后,有利于放牧管理。居延地區在秦漢初期屬匈奴故地,匈奴作為游牧民族,羊是其最主要的牲畜之一。也正是由于秦漢時期對西北等邊地的經略,使得養羊開始在中原地區逐漸興盛起來。

放牧圖|圖源《中國出土壁畫全集》
西漢時期,養羊業比較發達。居延地區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成為養羊業的主要牧區。由于“水草豐美,土宜產牧”,故而出現了“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興旺景象。養羊業的大范圍普及帶動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史記·貨殖列傳》稱:“塞之斥也,唯橋姚至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粟以萬鐘計。”羊因此作為商品被出售。根據漢簡記載可知,居延地區人們有關羊的買賣活動習見,每只羊的價格值“二百五十”“九百”“九百桼十五”“千”不等。從買方來看,有候官委派候史為官買羊,有尉史讓士吏買羊。從賣方來看,有府君(可能是都尉)賣羊后買方尚欠羊錢若干,有候長私自叫隧卒賣羊。這些買賣羊的活動均登記在案。在買賣活動中有時還會發生一些糾紛,比如第十七候史由于沒有按時為候官處買到羊,受到追查。
關于羊的飼養管理,《齊民要術》一書中對牧羊人的性格條件、牧羊時羊群起居的時間、住房離水源的遠近、驅趕的快慢、出牧的遲早以及羊圈的建筑、管理和飼料的貯備等,都做了詳細的闡述。而羊群的生存環境在這些條件中是極其重要的。不管是綿羊還是山羊,都喜干燥、清潔的環境。潮濕、悶熱的環境會讓羊滋生各種疾病。因此,飼養羊時需營造干燥通風的環境供羊群休息,還要定時打掃圈舍內外的衛生,保持圈舍周圍及運動場內環境衛生清潔。我們從漢簡中有關羊的諸多記錄里可以發現,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居延地區人們就已經掌握了棚圈養羊的方法。如簡文“?治羊卷者卌人,人食斗三升”(EPT56:123),記載了修治羊圈的人數達四十人,可見其飼養羊的規模不小。這種修治羊圈的行為屬于省作性質,由官府提供膳食,每人食糧為一斗三升。說明了在居延邊塞官府有大規模養羊的活動。

牽羊圖|圖源賈小軍《漢唐時期河西走廊墓葬壁畫全集》
隨著養羊業的發展,人們對羊肉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大。黃羊是居延邊塞的一種常見野生動物,戍邊的人們為了改善伙食,他們想出了獵捕黃羊的辦法,設計制作了專門的黃羊獵捕工具——黃羊夾。在懸泉漢簡中也有關于羊肉的記載,即“羊肉四斤(節錄)”(90DXC:94AB),說明羊肉屬于河西地區飲食中的一部分,是當地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羊肉性味甘溫,還被古代醫學家認為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之功是理想的醫食兼用補品。

敦煌馬圈灣出土黃羊夾
除食肉外,居延地區民眾對羊皮的使用也很普遍。在漢簡中羊皮還有另一種稱謂,即“羊韋”,二者的區別在于有毛和無毛。羊皮為未去毛之皮,是制做裘衣的原料。而羊韋是去毛后熟制的羊皮。孫詒讓《正義》:“宋綿初云:‘凡連毛者曰皮,裘材也,去毛者曰革,練治之革曰韋。’”《儀禮·聘禮》:“君使卿韋弁。”鄭玄注:“皮韋同類,取相近耳。”賈公彥疏:“有毛則曰皮,去毛熟治則曰韋。本是一物,有毛無毛為異,故云取相近耳。”
無論是羊皮還是羊韋,它們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可用于制作保暖衣物或生活用品。從簡文“羊皮绔一(節錄)”(EPT52:141)、“羊皮裘一領受都內”(EPT58:115)可知,以羊皮為原料制做的服裝有“羊皮裘”“羊皮绔”等。裘即用羊、兔等動物毛皮制成的御寒衣服。绔,古代指左右各一,分裹兩脛的套褲,以別于滿襠的“褌”?!抖Y記·內則》:“衣不帛襦袴。”孫希旦《集解》:“袴,下衣。”漢簡所見皮制裘衣和绔為羊皮,這是因為羊在居延地區是普遍飼養的家畜,其毛皮原料較易獲得。簡中言羊皮裘“受都內”的記載說明居延地區吏卒也從官府領取衣裝。漢簡中還有以“羊韋一枚為橐(節錄)”(EPF22:11)的例子,“橐”即以布或皮革縫制的盛物袋子。簡中之橐乃是用一張羊韋制成,價值三千錢。

狩獵圖|圖源《中國出土壁畫全集》
眾所周知,祭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十分重要的集體性活動。在我國古代流行的祭祀儀式中,幾乎都無例外地用山羊作為犧牲,然后再以羊肉作為宗廟內的供品?!吨芏Y·夏官》載:“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祭祀,割羊牲,登其首。凡祈珥,共其羊牲。”羊人,周官名,掌祭祀用羊牲的宰殺烹調。西漢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禮用之”;《漢書·南越志》記:“尉佗之時,有五色羊,以為瑞。”由此可見,至少從漢代開始,羊寓意著吉祥?!抖Y記·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大牢,諸侯社稷皆少牢。”,是說天子都是用牛、羊、豕三牲來祭社神、谷神,諸侯用羊、豕二牲來祭社神、谷神。不論是太牢還是少牢,羊都是“祭祀犧牲”的代表,說明了羊在古時被賦予成為吉祥的象征和重要的祭祀食品。

宰羊圖|圖源《中國出土壁畫全集》
羊是一種本性馴順的動物,也是與古人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自出生起,便知“跪乳”,是一種祥瑞動物,受人崇尚。它身軀短小,肉肥美,皮可御寒,又能適應各種自然條件,因此受人青睞。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師趙村與西山坪》,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
[2]青??脊抨牐骸肚嗪C窈秃颂仪f馬家窯類型第一號墓》,《文物》1979年第9期。
[3]袁靖等:《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中原地區動物考古學研究—以陶寺、王城崗、新砦和二里頭遺址為例》,《科技考古》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4]高啟安《敦煌文獻中羊的稱謂研究—以“羖羊”為中心》,載波波娃(I.F.Popova),劉屹主編《敦煌學:第二個百年研究的視角與問題》,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出版,2012年。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