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砂田的主要特點是就地取材,成本低,見效快。一般一個勞動力一個冬季可壓一畝左右,只需簡單的勞動工具,不需花多大的成本,當年就能見效。從收成來看,在正常年景,平均一畝砂田可產100—200多斤糧食,約相當于半畝水澆地或二畝旱土地的產量。豐收年,每畝可產到三、四百斤。即就是旱年,也可有百把十斤的收成。從經濟效果來看,現在每修成一畝水地,需要投資四五百元之多,而壓一畝砂田,除農民自己的口糧及少量的工具費,國家只補助十元錢。另外,砂田宜于種植經濟作物,經濟價值大,如靖遠、皋蘭等縣的砂地黑瓜籽和青白石的砂地白蘭瓜馳名中外,每年可為國家換回不少外匯,有名的火燒溝就是由于鋪壓砂田,穩定了產量而名揚全省的。
近兩三年來,農村放寬政策,實行聯產責任制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農民鋪壓砂田的積極性更高了,僅去年一年,蘭州、定西、臨夏、武威四個地區就壓砂田63,120畝。靖遠有不少社員壓砂種瓜,收入顯著增加;臨洮有個社員包產到戶后,由于抓了壓砂,很快變成了富裕戶,其它地區也有類似情況。
砂田的好處很多,主要有:(1)蓄水力強,保墑耐旱;(2)保 護土壤,不易鹽堿化;(3)有少量雨水就能見效,有水源的地方還便于噴灌和拉水點澆;(4)肥料易發揮作用, 作用更大;(5)耕作簡便,只用耖鏟,不需深耕深翻(基本免耕);(6)砂田的瓜甜味鮮,糧食質量好,出飯率高,等等??墒?,在十年動亂中,鋪壓砂田這種已為歷史實踐肯定是行之有效的抵御干旱的辦法,曾一度被當作保守的、消極的東西加以批判,致使干旱地區的農民眼睜睜地苦受旱魔的威脅而不敢壓砂,造成農業生產的重大損失。
粉碎“四人幫”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對“左”的錯誤指導思想的逐步清理,人們在農業生產上開始尊重客觀實際,提出了許多合乎農業生產自然規律的辦法,諸如注重生態平衡問題、在干旱地區提出種樹種草、修梯田等,但是,對砂田在干旱地區的適應性和作用很少提及了。我認為,干旱地區應當在提倡種樹、種草、修梯田,繼續興修水利的同時,還應適當強調繼續提倡鋪壓砂田,把長遠的戰略部署和當前的現實措施結合起來較全面,合乎地情,也比較實在可行。
(原載《工作研究》第71期1981年5月)-234-
作者賈承誼曾在國務院秘書長辦公室、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委政策研究室、甘肅省科學技術協會工作。
(責任編輯: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