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地震局全力推動實施“十四五”防震減災規劃,持續推進地震監測預警和震害防御綜合能力,進一步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加快推動防震減災服務提質增效升級,不斷增強防震減災自主創新能力,繼續推進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提高科學管理效能,不斷推動地震災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第14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5月7日—13日,甘肅省地震局通過抖音、網易新聞等線上平臺,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專題宣傳活動,并以現場互動、沉浸推送等方式,形成“云端”地震預警科普傳播矩陣,讓“網友”廣泛參與的同時,居安思危,全方位提升專業理論學習和自救互救能力。
邀約“云端”聊聊地震預警
我省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區,是地震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之一。據1991年至2010年數據統計,4級地震發生74次、5級地震發生15次、6級地震發生1次。近幾年還發生了岷縣/漳縣6.6級、張掖5.0級、夏河5.7級等中型以上地震。”
“和‘死神’賽跑,往往就差那短短幾秒,因此,一套可靠完善的地震預警系統非常有必要。”
“地震臺(站)在受到非地震信號的干擾時,也可能觸發預警系統,發布錯誤信息。所以說,地震預警并不能保證100%準確,發生誤報‘事故’難以避免。”
直播中,嘉賓們把原本深奧的地震知識講解的通俗易懂且生動形象,令圍觀的網友直呼精彩,點“贊”不斷。尤其是一些青年網友,與嘉賓講師積極互動后,還在評論區還不斷“催更”下一期。一位名為“海的那一邊”網友(家長)直言:“現在一些短視頻傳播的‘科普知識’亦真亦假良莠不齊,甚至一些屬于‘偽科學’范疇,根本不敢給孩子講。而類似專業部門的科普直播,不僅權威有干貨,還通過真實事例形成正面激勵與影響。”
他說,每年5月12日是全國的防災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 守護美好家園”。本次一周的線上專題宣傳,就是宣傳創新的具體實踐和體現。期間,設有防震減災法治宣傳、全省地震災害回顧、地震科普小常識、防震減災直播Ⅰ、自救互救、防震減災直播Ⅱ和地震應急處置七個專題。
截至5月12日21時,此次線上專題宣傳活動活動共輸出7條視頻,今日頭條推送曝光70.7萬人次,直播三平臺總訪問量達到 125.3萬人次,抖音在線人數峰值最高達到4.3萬人,單場直播粉絲增長1700人。
跨界融合共奏“科普之歌”
當下,隨著數字化的“大行其道”,業界的共識是:大力推進新媒體等基于移動互聯的“互聯網+科普”新技術、新形式的運用,拓展科學技術普及速度、廣度、深度。
簡而言之,就是科普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互聯網、大數據,需要在跨界融合中形成“共享”“高質量”,進而用數字技術重構科普的宣推體系。
正如本次“線上授課”的一位嘉賓所說:“很多人都認為,把科普宣傳放到‘云端’是應疫情防控的要求。其實,這僅僅是一個方面。”
他說,隨著數字化和虛擬場景等新技術的推廣運用,跨行業、跨空間、跨時間的多維立體化科普宣傳體系在“云端”全面發力。在促進信息技術與科技教育、科普活動融合發展,實現科普理念、科普內容、傳播方式等服務模式不斷創新的同時,也倡導了快樂科普理念,增強科普的參與、互動、體驗效果。
“‘屏對屏’‘面對面’做科普直播,是宣傳新路徑的最好實踐。”省地震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充分發揮抖音、今日頭條等線上平臺的超高流量、精準觸達等特點,配以話題、海報、H5、宣推文章等傳播內容,多維度發起“居安思危,提高災害防范意識”“主動學習,提升自救互救能力”等倡議,讓“減輕災害風險 守護美好家園”主題快速引啟大眾的共鳴感,觸動到網友們心中。
此外,進一步激活了專業領域和“云課堂”之間的“化學反應”,全力拓展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力爭達到“教授一位網友,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片區域”的目的。目前,刷視頻已經成為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習慣,他們的求知欲旺盛,一旦刷到感興趣的科學講座內容,他們會加以關注,并常常光臨賬號予以觀看。也希望通過線上宣傳,有效引領帶動年輕客群尤其是青少年,使“云課堂”成為唱響“科技強國”主旋律的重要途徑之一,成為開啟個人價值取向的正能量策源地。
“雙線”科普提升大眾素養
在省地震局此次直播活動中,網友們有很多留言。如“內容挺新鮮希望打造成‘固定欄目’”“以直播的講科普,感覺‘地震預警’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原來咱們(我?。┑牡卣鹦蝿葸@么嚴峻??!”
……從網友們的留言(評論)中不難看出,科普知識通過放下“高冷”,在直播中“去嚴肅化”“去專業性”,用大眾化的講述(甚至網絡語言)接觸民眾,既能收獲更多的受眾、吸引更多眼球,也能避免單純的“理論性復制”,在“云端”向不同年齡受眾靈活、準確地傳遞科學知識。
科普一直在路上。參與直播的嘉賓們紛紛表示,當下,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如何運用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多元媒體手段,增強科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凸顯科普活動的直觀性、體驗性和互動性,這是一個需要深度研究的新課題。如線上科普應該如何創新形式,吸引更多觀眾;線上科普又該如何和線下活動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參與氛圍……等等這些都需要不斷實踐。
另外,還要把科技創新與科普有機結合起來,以滿足公眾對高新科技知識的需求。因為,只有提升大眾的科學素養,才能共創和守護美好的家園。
(責任編輯: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