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昨日黃河南岸主要以工業布局為主、黃河北岸以農業占比居多的傳統產業布局模式,到今日南北兩岸產業分布重新調整,并以二、三產業尤其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產業新布局日益明顯。新的產業布局促生了新的經濟組團,而隨著這個經濟組團的日益擴張,蘭州開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翻山涉水”擴張,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橫跨黃河南北兩岸的一座座大橋。
昔日黃河兩岸兩種生活
蘭州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重鎮,但由于黃河的分隔,南北和東西道路交通必須依靠橋渡。有民謠說“黃河害、黃河險,凌洪不能渡,大水難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可見交通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是多么的重要??v觀蘭州有創造財富和賦予文明功能的產業布局的變化,人們會發現,這種巨變與大橋經脈相連。
蘭州自古就是一個半農半商的城市。從國家“一五”計劃起,蘭州的經濟建設開始進入高潮階段,以蘭州煉油廠等為中心的一批大型骨干項目,重點進行新興工業基地及其配套項目。而在“二五”期間,重點建設蘭州電機廠等以機械工業為主的工業項目及蘭州棉紡廠等輕工業項目。直到上世紀60年代,隨信大祥綢布店、佛慈制藥廠等一批工商企業的到來,使蘭州的商業服務水平才整體向前邁進一步,也使蘭州商業進入首個黃金時代。
熟知蘭州現代城市發展歷程的人都知道,蘭州從解放初期開始就初步以全國老工業基地的身份向前發展,那時候所謂的產業無非就是一些國家安排于此的重工業項目、商業以及蘭州沿襲下來的“半農”的業態,而且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黃河還將這幾種很有限的產業形態戲劇性地一分為二,這也就造成蘭州黃河南北兩岸發展不平衡的事實。
家住安寧的劉嘉俊說:“在黃河上橋還很少的時候,我們在市區人的眼里那是不折不扣的鄉下人,記得小時候,我們的眼里幾乎看不到城市人應有的面貌,不管是穿著還是生活習慣都還停留在更久遠的時代。那時候街上也很少有商店什么的,和現在根本無法比。尤其是七里河黃河大橋、銀灘大橋的建成,給安寧輸入了現代生活的氣息,商業、房地產、旅游業等都蓬勃發展了。”
今日新型產業順橋重新分布
蘭州市從1909年有了黃河鐵橋開始,到今天的21座大橋飛架黃河之上,在南北連通完全暢通無阻的大背景下,產業重新布局的大幕也徐徐開啟。1976年,蘭州市政府對中山橋南東西兩側西起白云觀、東至蘭州市委辦公樓一段1公里長的濱河路游覽步道、花壇及人行道進行重新規劃建設,也就拉開了黃河岸邊搞旅游的序曲,尤其從1992年開始,拓建北濱河路,打造40里黃河風情線,將蘭州市旅游業發展中最為厚重的一筆鑲嵌在了黃河兩岸。從此以后,黃河風情線不僅為蘭州城市形象的提升立下汗馬功勞,還為蘭州市每年攬金上億元。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亞太地產在黃河北蓋起蘭州市較早的現代住宅小區,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黃河北涌現出了一批批高品質的樓盤,就連九州也成了多家地產商爭奪開發的寸土寸金之地;靜靜佇立在黃河北岸的蘭雅親河灣、北岸公館、實創現代城……一個個名盤數不勝數。
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與之配套的建材等相關產業也跟隨發展壯大;與此同時,蘭州的專業汽車銷售基地也落戶黃河北岸;餐飲業、商業等城市不可或缺的業態都在黃河北岸相繼出現并日趨成熟。
有城市產業布局研究人員說過: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的郊遷和城市產業布局的重新調整是城市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的發展不僅僅是物質性的開發,城市內部的更新也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城市發展和產業布局的調整要從城市的綜合性、整體性和關聯性觀點出發,應在綜合考慮物質性、經濟性和社會性要素的基礎上,制定出目標廣泛、內容豐富的城市經濟社會等發展戰略。而蘭州現如今產業布局的大調整正是在遵循著這種規律,一些之前云集在黃河南岸的工業項目根據“出城入園”的產業布局思路順橋而走,而誕生于90年代初的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正在將蘭州市高新資源進行整合,一批批掌握著高新技術的優秀企業已經在昔日的“菜地”里孵化、壯大。
(責任編輯:鑫報)